”如何成为学术泰斗?”--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等到你同门的师兄师弟全被熬死了,你哪怕仅仅是一个师叔,现在你师兄师弟的弟子们也得尊你为本帮本派的掌门人。
“如何成为中医大师”--一样的道理,只是还要注意约束自己“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冲动,不要“自撰一良方,服之,卒”,等熬到七老八十的时候,本行业的人自然会尊你为大佬。
很多英雄都是因为英年早逝才没有更大成就,数学界,前有意大利人伽罗瓦,写下五次方程没有通解的理论后,便参与决斗,慷慨赴死;后有印度泰米尔人拉马努金,天才的大脑里充满了各式定理,但是却因为表达困难(此人英语极差,数学语言也不规范,完全是自己瞎弄的一套符号),身体虚弱(有慢性病,32岁就病死了),没有对人类数学界产生更大的贡献,实在是遗憾。最重要的是,没有徒弟。想当泰斗,没有徒弟怎么行。哪怕自己水平差带不动徒弟,最好也是在名门之下,然后自己没徒弟,靠师兄弟带徒弟壮大师门。等师兄弟死光之后就能当学术泰斗了。
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哪怕是庸人能多活,机会也比短命的天才多得多,只要活得长,写的故事没几个活着的同龄人挑毛病,晚辈或者碍于面子不敢挑毛病,或者实在没经历过长辈的生活,没法挑毛病。这逼就让长辈装到了。 (此处插入李克强故事:一个学生上来要跟李克强握手并说“和我握个手,让我装个B”,李克强上前主动伸手并说“装逼成功了吧?”)张中行前辈就是一个典型为老自然尊的庸才角色,他写的”月是异邦明“在《读书》上发表后,有读者来信批评:“文中的这点意思,用几十个字就够了。”张中行对“行文未能简捷明快”做了自我批评,然后呢,”虚心承认,坚决不改“。人活得长寿就有这个底气。
最离谱的还是诺贝尔奖,”只发活人“这个规矩不知道坑了多少学术英才。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人之一Rosalind Franklin, 就因为得了乳腺癌英年早逝,死时才38岁,4年之后发诺奖,她就没份了,得奖的沃森,都九十多了,现在还活着,还经常为老不尊发表一些“科学种族主义”的暴论。隔壁物理学界的杨振宁同志我都懒得说了。杨振宁说中国会增加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家都当他胡说八道,结果他亲自加入中国籍,亲自为中国+1,不服不行,这就是人生长度的力量。长度本身也是厚度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