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博客

留几手 的微博收录帖

微博上的留几手很有意思啊,发的很多微博都很长知识

https://weibo.com/1761179351/

菜单
  1. DickFear  

    留几手
    今天 09:56 为什么许多人历史观错得一塌糊涂却又喜欢胡搅蛮缠呢?最近是珠峰的登山季,在微博上还好点,在那个农村用户比较多的app上,一些言论无知到令人惊讶,竟然有那么多人不知道珠峰的南坡属于尼泊尔,竟然问出“为什么中国允许尼泊尔人登珠峰”这种智障问题。

    珠峰一半属于中国,一半属于尼泊尔,这么一个常识,竟然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许多人的历史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比如许多人认为唐朝控制过土蕃,因为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松赞干布,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松赞干布娶了很多公主,还娶过尼泊尔公主,难道尼泊尔也控制过土蕃吗?

    再比如,一些人鼓吹琉球群岛曾经属于中国,理由是琉球王国给中原称臣纳贡,但实际上,琉球王国是个二流子王国,给中原称臣纳贡的同时,也给日本称臣纳贡。

    读历史只读一半还不如不读。读书只读一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然后上网跟我们这些认真科普的学者胡搅蛮缠。何其可悲。

  2. DickFear  

    留几手
    今天 12:35 以前我也不太相信所谓的补品,后来我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这其中蕴涵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比如那些知名的补品,大都产自一些偏远地区,广东本地是不出什么大补之物的(也有可能是已经被吃光了)。

    海南的渔民搞点鱼翅卖给广东人,云南的山民抓点穿山甲卖给广东人,高原人民搞点冬虫夏草卖给广东人,东北人搞点鹿茸人参也卖给广东人。广东人真的那么虚,需要补吗?不一定,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变相扶贫。

    我在西藏林芝都见过一个广东中学,可见广东人不但经济发达,人也很善良,援建的小学都能盖到那么远的地方。我想可能是广东人觉得随随便便援助有点施舍的味道,说不去过,那就随便买点啥吧,就好像我在十字路口有时候花10块20块买点老太太纳的鞋垫子,或者买束花什么的,其实我并不需要这些东西。

    那么买补品应该也是一个道理,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贩卖补品,提高本地经济,这个做法很聪明。只是不知道这么聪明的行为,是谁先琢磨出来的,是广东人?还是经济落后的小地方人呢?或者是两者之间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3. DickFear  

    留几手
    6月3日 20:09 既然说了剁椒鱼头,咱们就顺便说说湘菜吧。我以前说过,川菜是市井菜,上不了台面,为什么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个辣子鸡丁,每次吃这个菜,我都有一种铲猫砂的感觉,在辣椒堆里找鸡丁,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鸡丁,一嚼,嘎嘣一声,一块嘎拉哈(关节),这是吃什么玩意呢?吃着太费劲了。往往一盘子鸡丁吃完了,那菜看着还跟全新的一样。

    湘菜也有同样的问题,典型就是这个剁椒鱼头。鱼头上有什么好吃的呢?鱼头本身能吃么?吃的不还是鱼头上的肉么?你把那肉剔下来做呗?不行,非得把整个大脑袋给你端上来,给你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觉这盘菜挺大,其实吃完之后,盘子里还能剩下90%的材料,一个大鱼脑袋和红红绿绿的剁椒,所以川菜和湘菜很相似,过去有收泔水的都喜欢去川菜馆和湘菜馆,因为收的泔水最多了。

    去日本旅游的人,都有种感觉,日本的定食一样就那么一丁点儿,一块鱼肉,一块豆腐,一块土豆,能吃饱么?看着像喂猫似的,其实吃完之后感觉也挺饱的,因为日料有个特点,你所见即所得,上桌的都是给你吃的。川菜和湘菜的问题就是正好相反,看着很唬人,满满登登一大盘子,吃完得倒掉80-90%,也可能是这些地方物产实在是太丰富了吧。

    川菜湘菜好吃不好吃是另一回事,反正在”吃相”上,不是很雅观。这也是它们难登大雅之堂的原因吧,肯定有人听完不好受,想反问我:“你们东北菜有卖相啊?”东北菜炖鱼就更不堪了,吃完之后,一锅黏黏糊糊又黑又油的底子,倒都不好处理,倒马桶里没准都堵。问题我们知道东北菜卖相不好啊,可是总有一些四川人,自认为川菜世界第一,别人不喜欢吃都不行。这可能就是做人的差距吧,____很难认识到自己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