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工作制卖血午餐贷啥的真的给爷笑拉了,关键是还有粉红信
-
论中国反对青春期恋爱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另外我这个其实是在迷雾通论坛看到的,也有人搬了过来
-
论中国反对青春期恋爱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把这篇文章转载过来的原因也是因为我自己因为这篇文章而共情,真的,在一个不自由的地方,连人与人之间最纯洁的青春情感都要钳制,只是为了一个生育率降低的目标。
希望在自由中国每个人都有感受世界的自由
-
论中国反对青春期恋爱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知乎 @冷鹿 考证过,60年代开始反早恋
-
论中国反对青春期恋爱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在知乎看到的,原文很多密码,题主给了原文链接,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
原文作者立场为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中华民国。若进入者有感到不适,请自行回避。
原文作者为@吃草
原文:https://fmatrixch.blogspot.com/2025/01/blog-post.html
先来看一张图:
宝蓝色:目前尚未禁止青春期恋爱的国家、地区和自治属地。 红色:目前确认禁止青春期恋爱的国家、地区和自治属地。 黑色:目前禁止女性就学的国家、地区和自治属地。 灰色:尚不明确。
(可到原文观看图片)
可以看到,全世界只有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国领土,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直接统治的地区)禁止青春期恋爱。
在中国大陆,从10岁开始一直到18岁“高考”结束,小中学生约会、搭讪、建立恋爱关系、宣示恋爱关系(被蔑称为“早恋”)在这片土地上都是被实际禁止的。虽说中国大陆根本就没有一条实际的法律禁止18岁以下的公民恋爱, 然而,在这个从不缺shadow ban的地方,限韩令都可以被粉饰成民众自发,何况禁止青春期恋爱呢?
中国的青春期恋爱禁忌能大行其道的原因,无疑是实行近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影响——与很多人意识中很不一样的是,在30年后彻底落实计划生育绝不是大罚特罚超生游击队和农村避孕宣讲这么简单;恰恰相反,中国近40年来对青春期恋爱的绝对禁忌,就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于上世纪60-90年代逐步形成的,而在禁忌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会告诉你“你现在不允许谈恋爱,是因为国家需要更低的生育率”,只会重复那些影响学习、耽误大好青春的啰哩啰嗦。
1950年,中国颁布了《婚姻法》,确立了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理念的一夫一妻制的新型民主婚姻制度,其中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可以结婚”。[8]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凸显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晚婚晚育”的观念开始被普遍提倡,随之而来的是“早恋”观念的形成和污名化。[9]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仍在持续打击大学生“早恋”。 1980年新婚姻法实施后,我国法定结婚年龄调整为“男不得早于22岁,女不得早于20岁”。“早恋”行为被认为违背当时的政策,越来越被社会价值观所排斥,被划归为“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和婚姻观念的逐渐开放,“早恋”的年龄范围基本缩小到初中、高中阶段。但在“一考定终生”的学业压力和传统的婚姻观念下,学校和家长对“早恋”现象仍持消极态度,担心青春年华的恋爱会耗费孩子的精力,对孩子的学业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目前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早恋。因此,目前社会环境对于“早恋”现象还是以防范为主,不支持、不提倡,若有发生,学校层面可视情况进行干预。
以上文段译自英文维基百科。(顺带一提,该词条也曾是英维上为数不多将Taiwan作为China一部分的词条,应该是大陆人用二把刀英文写的,后来不知道是不是被滥权蛙蛙管理员施压,改成了separated。)
以下是证明反青春期恋爱为计划生育附属衍生政策的有力证据:两份1980年代的《人民日报》,一份出版于1982年12月30日,一份出版于1989年3月15日。 这时的三流小报还是较为实诚的。
(可到原文观看图片)
在喧闹中结束了80年代,进入90年代,中国的反青春期恋爱宣传目的变得更加隐蔽、手段变得更加灵活、适用人群进一步扩大到自由恋爱者以及初中生人群。
本人有幸在山东省的老家找到一本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婚恋嫁娶”环节,便大幅度对青春期恋爱展开连篇累牍的攻击,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沉沦男女私情,耽误四化”“学习脱节,后悔终生”等,甚至还教中学生如何给暧昧对象发好人卡。措辞之激烈,令我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出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百科书籍能写出的话,倒是和大洋对岸的基督教右派有的一拼。 我手上另一本《健康教育》的书籍,因编写时已进入新世纪,反对理由剔除了“妨碍四化”一项,但其余理由仍然保留,甚至还增加了“拒绝婚前性行为”(这下亚伯拉罕第四教了)。
整篇看下来,虽说90年代-10年代的反早恋宣传已经经过较大粉饰,没有任何涉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然而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大规模反青春期恋爱宣传,其真实目的,在30年后大家业已心知肚明,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去追溯80年代的岁月史书。
谈及青春期恋爱禁忌,作为屁民的我们可能会叫苦连天,然而对于当局来说,用30年时间塑造一代人对青春期恋爱的禁忌并且代代相传,无疑是比左炔诺孕酮更有效的慢性避孕药,甚至可以说,青春期恋爱禁忌是计划生育政策中唯一一个影响最为深刻、效果最为显著的政策,没有之一: 一,它很好地利用了中国民众“对禁止的恐惧”的心理(详见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透过6年不间断的对青春期恋爱之刻意抹黑和丑化,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滑坡谬误(早恋=意外怀孕=堕胎/厕所产子)、真正苏格兰人谬误(你们的爱不是真爱,真爱只有你踏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刻之后才会出现)和稻草人谬误(早恋必然等于成绩下降)等,将青春期恋爱和意外怀孕、未成年怀孕、未成年生子、堕胎强行画上等号,以及故意削减性教育内容,对学校内部无视禁令的学生处以公开羞辱和惩罚,并捏造青春期恋爱极有可能导致成绩下降的谣言,使得一向将学业成绩视为重中之重的中国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形成了对恋爱行为的强烈恐惧与反感(这种反感类似于普通民众对毒品和犯罪的反感,意即触碰后基本等于违反道德、“大逆不道”的事物)。而且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形成的不仅仅是对”青春期恋爱“行为的恐惧和反感,而是对从其形成此种反感之后的一切恋爱行为都恐惧反感,再加上本就缺乏恋爱经验,导致大量年轻人因习惯性在恋爱方面“犯罪停止”的本能出现”恋爱冷感“”自愿单身“”不婚不育“的现象,并蔚然成风,导致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居然需要靠非自由恋爱及含有一定包办婚姻成分的相亲、催婚、说媒等形式解决;而这恰恰是当局所乐见的。
二,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禁止青年自由恋爱的规定寄生之理论基础便迅速从军事禁欲主义(妨碍四化、妨碍社会主义建设)转移至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语境,并与“阶级跃迁叙事(读书改变命运)”和“大学自由叙事(苦3年是为了之后大学4年的自由)”完美结合。
而它最为严重的后果,莫过于造就了一大批在性别隔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男女女:常识告诉我们,隔离导致偏见,开放导致理解,而长期隔离所产生的偏见,是再怎么开放也难以消除的,例如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刻板印象问题,便是从将白人种族社区与非白人种族社区隔离开来(典型的诸如南非的apartheid)开始,导致同种族形成抱团的聚居区,思维与行为日益偏激,反而强化了种族之间的刻板印象,形成互相歧视的死循环。而中国这里的性别隔离也大抵如此,从初中一年级(甚至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了)开始,学校为异性交流订下严厉限制,包括禁止男女同桌吃饭、禁止男女并排走路眼神对视互相说话甚至禁止学生自发组建群聊或添加同学微信账号私下聊天,不管该同学是否为异性,一切的一切都为“青春期恋爱禁忌”服务,再加上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使得阶级跃迁叙事深入中国子民的DNA,在大棒和出厂设置的共同影响下,中国的男中学生与女中学生一般情况下交流甚少,也很少有异性联谊之类的情况,男男抱团、女女抱团。 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致命的:一方面,青春期人类的情感需求尤其强烈,而一般情况下的异性情感需求又不被允许,那就会出现很多异性恋者为寻求情感慰藉而产生境遇性同性恋的情况(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对LGBTQ+极其保守的中国大陆,已经出现了很多双性恋或女同性恋或自认任何一种形式“酷儿”的中学生。);另一方面,性别隔离导致性别偏见,性别偏见的结果便是极端性别主义,也就是惯常所说的“拳”;现在的中国初高中已然出现许多“觉醒女”“拳师”“厌女男”等,性别对立提前产生,这方面青春期恋爱禁忌无疑“功不可没”。
反青春期恋爱政策的效果可谓是极其显著。
以建国至今从未实际禁止过青春期恋爱的美利坚合众国为例:
About a quarter of 12-year-olds (25%) report having been in a relationship, and nearly three-quarters of 18-year-olds (75%) report having been in a relationship. Female, older, adolescents with step-parents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never been in a relationship, and African-American, Asian, and low-income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never been in a relationship, while African-American, low-income adolescents, once in a relationship, tend to skip casual dating and develop a stable relationship. Female, older, adolescents with step-par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maintain a stable relationship, while Asian adolescents were less likely. Adolescents who were female, older, and from incomplete or low-income familie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sexual intercourse with a lover. Female adolesc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having emotional intimacy, while African-American and Latino adolescents were less likely. Adolescents with more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be alone with their lovers, to have sexual intercourse, and to report excellent emotional intimacy.
来自中国台湾的数据:
2022年兒福聯盟對台灣11-15歲學生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四成國中生、過二成國小生表示現在想談戀愛;32.9%兒少稱曾戀愛,比2014年的26.6%明顯升高;38.7%最長交往時間不足三個月,59.1%維持不到半年,22.8%最長交往超過一年;超過八成交往對象是身旁同學;認為戀愛可以牽手擁抱的有44.5%,可以接吻的有19.7%,可以發生性行為的有4.2%;兒少最希望在情感教育中學到如何區分喜歡跟愛的感受(61.4%)、與對方價值觀與習慣不同怎麼磨合(55.6%)、吵架或失戀該怎麼調適(55.1%)。
来自目前实际禁止的中国大陆的数据:
2022年云南红河州一项对初中生的问卷调查显示,19.01%的七年级学生、24.68%的八年级学生、31.23%的九年级学生称谈过恋爱。2021年一项对四川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高中生的调查表明,64.9%不曾恋爱,27.7%有过1~3次恋爱,6.4%有过4~6次恋爱;10.6%正在恋爱,大部分正在恋爱的学生在最近一次考试的排名高于上次,异于大部分教师所谓多数的早恋不利于学习成绩的说法。2006年广东深圳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50.2%的男生、46.5%的女生有约会经历;“对中学生有多个约会对象”的接纳率,男生为42%,女生为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