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爾班
@歐爾班
关注的小组(2)
动态 帖子 3 评论 15 短评 0 收到的赞 6 送出的赞 6
  1.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有关张展这个人

    台灣人就是想利用墻内反賊。他們可不關心這些人的生活過得好不好會不會被虐待。也許被虐待了台灣人反而高興,又多了一條反共宣傳的素材。不要跟台灣人扯上聯係,不要聽他們的蠱惑,否則會萬劫不復。

  2.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中国文化是好是坏?

    林徽因回国做了很多事,取得了很大成绩,那就是成功了。难道因为最后几年梁思成被批判就要否定他们一辈子的成就?中国历史从《史记》开始就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以润为最高正义不可取。毕竟十四亿人不可能全部移民到国外。在海外平安富足但是庸碌一生未必就是最高正义。

  3.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中国文化是好是坏?

    比台湾文化优越很多。台湾没有事实只有立场。两千万人的岛养不起几个说真话的媒体。清一色和VOA、自由亚洲、大纪元一样的媒体。台湾逻辑很坚强:我有错吗?我是在矫枉过正,都是你有错在先。所以我的错也就没有错了。于是,他不会管事实是什么,而是虚构出“白左价值观骑劫”,“共产党同路人渗透台湾”,台湾价值是在纠正他们。

  4. 歐爾班   在小组 江湖 回复文章

    現在唯一保持言論自由的公共媒體只剩下X了

    中國國内因爲 twitter 上發言而被抓的數不勝數。今年進展到因爲關注就被叫去喝茶。

    twitter 對於肉身在中國大陸的人來說相當危險。

  5.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品葱是真的牛逼

    近代太平天國、捻軍等等。不要美化反賊。反賊真的是賊。燒殺搶掠并不少做。

  6.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品葱是真的牛逼

    文革、義和團雖然做法不對,但是出發點還是愛國的。品蔥應該對應到台灣的義和團。

  7.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澤倫斯基:烏克蘭在俄羅斯庫斯克「進展順利」

    Britain says Ukraine can use donated weapons inside Russia

  8.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早田希娜回國要去參觀特攻紀念舘

    特攻會館展示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原因:

    “特攻会馆”的网站上开辟有面向中小学校的“学习教材”,这样描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原因,“日俄战争后,对日本国力增强开始感到威胁的美国,制定了对日战争基本计划,美国、英国、中国、荷兰逐渐联手将日本逼入经济困境。”

    似曾相识吧。在靖国神社的游就馆,也是这样解释日美开战原因的。这正是日本历史修正主义者“大东亚战争史观”的典型逻辑之一。每年,大批来自九州地区乃至日本各地的中小学生前往特攻会馆修学旅游,不难想象他们在特攻会馆接受了什么样的历史观教育。

    反戰只是一面,或者只是表面。館内放映的影片最常見的主題是“向特攻隊員的心靈學習”。

    特攻会馆”无论从陈设、解说、宣讲、推广上看,都在把特攻行为“悲情化”、“美学化”,把特攻队员“英雄化”、“崇高化”,最终把日军发起的侵略战争“人性化”、“正当化”。

    “特攻会馆”聘请有数名义务解说员,大部分已经年迈,经历过战争。这些解说员的头衔是“参事”,相当于顾问。团体客或学校修学参观可以预约这些“参事”解说。记者参观当天,最资深的参事、85岁的松元淳郎正好在中央展厅的一架二战“飞燕”战机前讲解。松元拿着展板和特攻队员照片,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些年轻队员怎么带着对亲人、对国家、对家乡的爱恋,为了“保家卫国”出击赴死。一边日本观众听着动容,个别妇人甚至有点热泪盈眶。

    如果参观者觉得解说听着还不过瘾,“特攻会馆”专门设有大讲堂,一边上映影像资料,一边有人详细讲解。而最常见的上映主题是“向特攻队员的心灵学习”。

    知览不应该成为培育军国主义的基地

    “特攻队员带着有去无回的必死信念出击,他们心里想的是,和平和繁荣将再次降临这个国家”——这是“知览特攻和平会馆”网站首页的介绍。在这里,毫无人性的“特攻”升华为一种美学行为,而遭军国主义狂热思想洗脑的“人肉炸弹”俨然成了日本的“和平使者”。

    1998年去世的高木俊朗后来对知览基地的美化倾向敲响警钟。他在《特攻基地知览》一书后序中写道,特攻队员们为了和平赴死的说法是一种杜撰,有人说理解特攻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这种说法与战争期间日军领导层的思想没有不同。

    “知览不应该成为培育军国主义的基地。”高木的呐喊似乎在日本已经成为绝唱。

  9.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早田希娜回國要去參觀特攻紀念舘

    特攻紀念館並不只是爲了緬懷戰爭中喪生的士兵,而且是要宣揚特攻隊不畏犧牲是代表了日本精神。

  10.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早田希娜回國要去參觀特攻紀念舘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54996073

    一方面,東德共產黨人宣稱他們憑一己之力打敗了法西斯主義,把新崗哨稱為 「法西斯主義受害者 」紀念館。另一方面,作為蘇聯的傀儡,東德的領導人卻仍然熱衷於維繫與德國歷史、包括德國軍事傳統的淵源。

    198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新崗哨時,看到外面站著東德士兵穿著類似於老式德軍軍服的軍裝。他們甚至在換崗時還會邁著正步。這讓人難免想起過去邁著正步的德國軍隊,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怪異。

    1989年東德垮台,德國統一後,新崗哨又一次被改變,終於有了今天的樣子和用途。這一次的焦點是新崗哨內擺放了根據1930年代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原創所建造的雕塑《母親與亡子》——一個女性懷抱死去了的孩子。


    尤其敏感的,是緬懷二戰中喪生的德國士兵。在柏林的牧師瓦爾納·克拉切爾(Werner Krätschell)告訴我,「二戰的傷痛直到今天都非常鮮明」,因為孩子沒有了父親,妻子沒有了丈夫。

    然而,這種悲痛大多不得不藏在心裏。這些死去的士兵不能作為英雄被公開紀念,因為德國軍隊越來越多地與納粹政權的野蠻征服和戰爭罪行聯繫在一起。

    德國在二戰後,軍隊和服兵役成為有爭議的問題。在納粹德國被打敗後,西方盟國最初禁止德國擁有軍隊。20世紀50年代,這一問題在冷戰壓力下有所鬆動。但新的聯邦國防軍( Bundeswehr)的建軍宗旨就是成為 「穿軍裝的公民」,盡可能地與以前的德國軍隊不同,而德國軍隊往往又被蒙上了一層面紗。

  11.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早田希娜回國要去參觀特攻紀念舘

    早田希娜回國要去參觀神風特攻隊紀念舘。中國選手緊急在社交媒體上取消關注早田。

    日本網友對中國選手的取關很反感。他們認爲 (1) 這個展館是倡導和平的,因爲展館的名字就有“平和”二字。(2) 神風特工隊並沒有攻擊中國,與中國人無關,中國人不應該反對。(3) 參觀展館沒有錯。這是早田的自由。取消關注也是中國人的自由。

    回到起點。早田爲什麽要參觀這個紀念館呢?因爲她認爲:

    日文:あとは、鹿児島の特攻資料館に行って、生きていること、そして自分が卓球がこうやって当たり前にできておることというのが『当たり前じゃない』というのを感じたいなと思って。行ってみたいなと思っています

    翻譯:I also want to go to the Kagoshima Kamikaze Museum and realize that being alive and being able to play table tennis as a matter of course is not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這就可以有兩種不同理解。一種是她認爲是神風特工隊保護了日本。所以她才能活著打乒乓球。另一種理解是這個展館展現了戰爭的殘酷,應該珍視和平。

    如果早田是第一種理解顯然她錯了。神風特工隊體現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冥頑不靈,他們的寧死不投降,恰恰是羅斯福決定投下原子彈的決策依據之一。也就是説神風特工隊非但沒有保護日本人民,反而害了他們。

    特工隊雖然沒有攻擊中國。但是他們是在保護日本軍國主義,幫助延續日本侵華戰爭。這些都是二戰的一部分。中國作爲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當然有權利反對美化神風特工隊。

    日本人的反戰常常只是反對戰爭給日本人帶來的災難和悲慘,卻沒有反省這些災難的原因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對他囯的侵略,錯在日本人自己,日本災難這是犯錯的後果。也沒有充分瞭解被侵略國家人民所受的悲慘遭遇是日本人的百倍千倍。

    難以想象德國會建設一個納粹和平紀念館。展現納粹士兵視死如歸,展現他們與家人的生死訣別,然後聲稱這是在反戰。

  12.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品葱是真的牛逼

    中台關係目前類似以色列/巴勒斯坦,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的關係,除了一點不同台灣沒有主權國家身份。誰都知道品蔥是台灣心戰人士控制的。中國人跑到品蔥發言簡直就是精神錯亂。

  13.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品葱是真的牛逼

    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20698元(平均每月10058元)和68340元(平均每月5695元)。


    2022年就业人员为7.34亿,就业率95.4%; 其中城镇和乡村分别就业4.59亿和2.74亿,占比62.6%和37.4%。 城镇就业方面,按就业单位的登记注册类型分,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1.67亿,占比36.4%;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92亿,占比63.6%。

  14.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中华自由民主党纲领>

    李登輝提出中國七塊論是他除了臺獨以外的最大罪狀。

    中國已經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了。像民國那時候分裂成一塊一塊的,很多省份的經濟都要直接崩潰。

    美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你非要說美國不統一,恐怕美國人都難以置信。

  15.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對中國絕不讓步: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的中國交手回憶錄

    爲什麽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後就誕生了新清史?

    因爲中國變成美國最大的假想敵了。需要一套理論來削弱中國。

    政府要操控人文學術太容易了。只要在經費上面有傾斜就可以。美國台灣無不是如此。

  16.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管理记录里分类91是什么?

    你站應該是又被新一批晶哥盯上了。

    • 站長是誰?爲什麽要建這個站?(問作案動機)

    • 用的是什麽程序?(找漏洞比較方便)

    • 管理記錄是什麽意思?

  17.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中国与俄罗斯的不同

    俄罗斯5月9日举行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为了抗议俄罗斯对乌克兰进行军事干预,日美欧等主要国首脑均拒绝参加,而始终陪伴普京身边、行为举止犹如“主角”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同样舞台有超过50国参加的10年前的反差,成为中国正在动摇的二战后秩序的象征。

    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庆祝活动上,习近平处在普京的右侧。与普京谈笑的姿态多次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突显了两国的蜜月关系。

    在倡导“和平与和解”的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上,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等战胜国和败战国的首脑齐聚一堂。而此次情况则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发达国家首脑均未出席。派出首脑级人物的国家仅限于属于前苏联的中亚各国、古巴和越南等亲俄国家,参加的国家数量也仅为约20国。

    1年前,普京政权将乌克兰领土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罗斯,作为大国在战后首次以武力夺取了主权国家的一部分。普京借助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胜利”让国民陶醉其中,通过加强反美提高了支持率。莫斯科到处都是写有“胜利”字样的宣传板,“前进吧。胜利的火焰在燃烧”等振奋人心的歌曲备受欢迎。

    在庆祝活动上强调的也是“强大”。有1万6000名士兵参加阅兵,坦克和洲际弹道导弹(ICBM)排成行列。在演说中,普京向前同盟国表示了谢意,但暗中批评美国称,“军事集团式的思维将威胁世界稳定”。

    但普京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由于遭受欧美的经济制裁,俄罗斯货币卢布出现暴跌。此外,再加上世界性的资源价格下跌,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

    过去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是与今天俄罗斯的姿态不无关系的国家间“力量”较量。但是,与当时存在决定性不同的是,“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罗宾·尼布利特)。

    经济全球化这一现实将单纯依赖力量的俄罗斯逼入了困境。在经济左右政治的时代,显示出压倒性存在感的国家并非俄罗斯,而是中国。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举措,支撑了世界经济。

    而让世界再次认识到这种力量的是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这是对美国主导的战后金融秩序的挑战。在南海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也参与其中。此外,英德法也竞相决定参加,而对透明性表示担忧的日美则处在劣势地位。

    俄罗斯因通过力量改变现状而加深了孤立,中国虽然炫耀力量,却同时加强了凝聚力。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显示出的充满自信的行动彰显出掌握世界经济决定性一票的中国将在政治和外交领域进一步加强存在感。

    比任何国家都清楚这一点的或许就是中国。“希望听听推定中日关系发展的见解”,习近平主席在4月的首脑会谈中,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如此表示。在那之前,将越南最高首脑邀请到北京,就扩大经济合作达成了协议。考虑到本国经济的减速,中国在经济方面将向“假想敌对国”靠近。“政冷经热”正在成为防止历史错误重演的制动器。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莫斯科 古川英治
    
  18. 歐爾班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合訂本: 《小县城的中年粉红:在混吃等死中研究世界局势》

    作者就是《县城中年粉红》一文的作者老虱,现在贵阳师范学院任教的虞乐仲(贵师这所三本院校在老虱的公号文章里多次被其吹捧为西部二本院校)。虞乐仲,1973年生,高中数理化不及格,90年代初参加高考落榜,后就读于福建省南平粮食学校(中专),94年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从单位辞职流落到厦门打工,2008年以自考本科毕业的社会考生身份考上浙江大学冷门专业研究生(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2010年毕业,因工作无着,2011年再次考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博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 50歲從大學辭職。


    小县城的中年粉红:在混吃等死中研究世界局势

    “美国疫情严重,特朗普优哉游哉地打高尔夫球。”

    对此,不见美国人生气,隔着太平洋,远在中国小县城的张立强却非常生气。“今日头条”新闻一出,张立强马上发了朋友圈,强烈谴责特朗普。

    “加拿大法院宣判了,孟晚舟未能获释。”

    这更让他咬牙切齿。隔着屏幕,我能想象得出,直率的他定然会表露到脸上的那股强烈的恨意。

    二十多年前,在小镇工作期间,由于对美国共同的仇恨,晚上搓完麻将后,我们经常一起到夜市小店,青梅煮酒骂美帝。

    阔别二十年后,我终于联系到他。回到小县城那天,快到他经营的小店时,我刷到了他发这条朋友圈。他成色不变,仍然“粉红”。不同的是,当年的“小粉红”,如今成了“中年粉红”,而我早已“变色”。

    2000年初,我离开小镇,独自到厦门打工时,我们才27岁。如今我和他都已奔五。张立强和我已失联整整二十年。信息技术革命成就了微信。微信,让我们重新相逢。

    1980年代末,我和他分别考入县城不同的高中。我们那一届高中生成长遭遇的最大尴尬是,1980年代的文化空气开放多元,我们心智却未成熟到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我们升上高中,刚要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却骤然紧张。

    在教材和媒体给我们描摹的敌我对立的世界图景中,我们完成了高中三年学业。我们中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连同我们的身高一样,一毕业就停止了生长。脑海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非敌即友的世界图式,几乎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胎记。很多人活到四十多岁,明明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却始终无法理解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时候大学没有扩招,不要说本科,考专科都非常难。幸运的是,毕业后我和他都被招进了一家乡镇国企上班,捧上了那些年让多少人羡慕的铁饭碗。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小镇的精神生活十分贫瘠。每天晚上,唯有靠打麻将或唱卡拉ok来打发时光。《新闻联播》和《参考消息》是我们了解世界局势的唯一途径。

    《参考消息》版面不多,上面全部是原文转载外国媒体报道的新闻。最吸引我们的一个版面是“外国人看中国”。那些年,刚刚推行市场经济改革没几年,中国经济总量还不大,每年都为“贸易最惠国待遇”饱受美国国会“刁难”。越不够自信,就越渴望别国的认同。来自外电的每一条盛赞,都足以让很多人欢欣鼓舞。

    作为办报策略,《参考消息》不时会转载几条外媒对中国的批评。这不但不足以颠覆我们的幸福感,却反而更让人觉得这份报纸提供了看世界、看中国全方位的真实视角。其转载的那些赞扬,因此显得更加可信。

    小镇没有书店,买不到这份报纸,全靠单位订阅。每天上午邮差把它送到单位。主任、副主任优先看完,才轮到我们普通职工。每天下午,我们几个年轻同事,都会在两点半左右,预计副主任差不多读完时,提前等在门口。我们急切想知道,外国又怎么夸咱们中国了。

    我们那个国企只有几十名职工,文盲半文盲充斥,高中属于最高学历。我俩自然成了单位同事眼中的“知识分子”。1998年,美国布什政府要开发研究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我俩经常紧张得经常彻夜难眠。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军误炸。那一天,上班时间同事们坐在单位的电视机前,看着央视新闻滚动播出北京几所著名高校大学生到美国大使馆门口抗议。

    我和王立强在同事们面前高声痛斥美国。我和他的愤怒是真诚的。当然,这种愤怒也暗中赋予了我俩一种心理满足:我们用愤怒提醒同事们,读过高中的我俩,和电视新闻里那些在美国使馆门前抗议的名牌大学生属于一类人:我们都有文化,有国际视野。

    2000年国企改革,我和张立强同时下岗。春节之后,带着民进党是否会赢得台湾地区选举的担忧,我独自到厦门打工。他回到县城,开了一家食杂店谋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二十年,中间没有任何联系。

    那天晚上,有个同事要请客。下午四点多,我到了他的店里约他。尽管二十年不见,我们对对方的中年油腻都不感意外,心里早已有了预期。他招呼我先坐一下,电脑微信群正聊得火热,他要收一下尾。他正和几个小县城当地朋友在“精英侃政微信群”聊孟晚舟的遭遇和美国的疫情。他们一致认为:“中美之间必有一战”;“美国的疫情显示,那是一个开始衰落的国家。中国必将超越美国。咱不要害怕美国”。

    看到“精英”两个字,我觉得有点滑稽。莫非谈论国际政治,让这些初高中学历的小县城中年粉红们找到了“精英”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频繁在同事面前表现对美国愤怒的自己。总而言之,很多人痛骂美国、畅谈世界局势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心理需求。说实话,那些年,唯有通过《新闻联播》和《参考消息》关注世界局势,才能让我和张立强感觉到自己并不比那些读了大学的人差。

    处于城乡过度地带的小县城,接纳着少量的成功者,却容纳着大量的“失意者”。成功者来自乡村乡镇,他们有了钱,最高理想就是在县城买套房,摇身变成城里人。“失意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县城本地人,他们“失意”在没能跳出去,到更大的城市工作生活,却眼睁睁地看着昔日被看不起的乡下人赶上自己。

    在这里,所谓“就业”,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稳定就业。那是少数人才能考入的体制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另一种是不稳定就业。大多数人都靠给小店或小厂打工维持生计或自己做点生意。人口基数小,市场容量小,生意能做大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很难从工作中获得自我认同。因此,在日益城市化的表象下,总有一种失落的情绪在县城的市井里弥漫漂浮。

    很多人渴望逃离,却被自身的能力、学历或大城市的高房价阻挡。从关注世界局势中,他们似乎能获得一种虚幻的“冲出去”的越狱感。从国家的强大中,他们能获得某种从工作中无法获得的自豪感。这似乎足以解释为什么电影《战狼》的票房收入主要由小县城和四五线城市提供。

    如今,在这个地球上,唯一阻挡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就是美国。不恨美国恨谁?

    小店的柜台上放了几份近期的《环球时报》。张立强说,他已经好多年不看《参考消息》了。这一点不奇怪。这十几年来,这份报纸越来越边缘化。这是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必然的逻辑结果:我们已经强大了可以不在乎外国媒体如何看待自己了。我们只需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善于讲故事的《环球时报》自然成了最热门的报纸。

    与《参考消息》刊载的全是外电不同的是,《环球时报》几乎只提供中国人的视角。它的办报基调是,努力向国民讲述中国如何如何好,西方如何如何不好或不愿意看到中国好。作为佐料,偶尔它的版面上会投放几条在中国唯有胡锡进才有资格发表的对中国某些问题的批评。作为策略,这些批评起到的作用是,让这份报纸在读者眼里更加客观、更加权威。

    假如2000年我没有在厦门大学旁边的书店里看到当年那本学术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长江读书奖”首个获奖书目《现代化的陷阱》,今天的我是否也是《环球时报》忠实读者呢?

    那时候,厦大一条街没有拆除。在那条青春、宗教、生活、商业和文化和谐共处的街区,有很多家实体书店。它们提供了在小镇和小县城根本接触不到的书。它们把我的视线从世界拉回国内。

    我逐渐意识到,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但所积累的矛盾如不及时解决,有可能积重难返。人民网刊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指出,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事件多达十余万起。我们应该首先致力于解决好国内问题。中国和美国不应该是敌人,应该是合作共赢的伙伴。

    关闭微信后,张立强突然转身叫了我一声“教授”,“你当年下岗下得好啊。要不是下岗,你能考上研究生读博士?”

    他开始抱怨自己下岗后这些年的境况。小店生意一直半死不活。老婆没工作,孩子马上考大学。如果考上,读大学四年得花不少钱。毕业之后,孩子工作和买房,都得让他操心。

    “我的人生是没有盼头了,只能希望小孩以后别活得像我这么窝囊。”他用“混吃等死”形容自己当前的状态。

    下岗之后,为了保证60岁能拿到退休金。他每年还得自己交几千元社保和医保。还有十几年才退休,他已经开始抱怨退休之后的双轨制待遇。作为企业退休人员,他将来一个月的退休金预计才两千元多一点。

    “你觉得不公平,是吗?”我问。

    “当然不公平。不过,美国也有不公平。”他的回答带有提醒我的意味。

    我明明说的是国内退休双轨制,他为什么马上扯到美国并强调美国也有不公平?我既不解,又理解。和二十多年前一样,只要听到对中国某些方面的任何批评,他的脑子里马上会浮现出中美“你死我活”的图景。在他的认知中,对中国的任何批评,都是变相抬高美国。

    听说我是学世界史的,晚上的饭局中,他特地叫来了那个“精英微信群”的几个朋友,说是要跟我好好聊一聊世界局势。

    “最近美国很猖狂”,他恨恨地说。

    二十年没有任何联系,他以为我还跟他属于同一个思想谱系,期待重温记忆,和我痛痛快快声讨一回美帝。

    晚上,他邀请的当地“精英”有四个。他们都奔五了,要么是国企下岗工人,要么是个体经营户。谈起腐败,都有切肤之痛,但是同时都一致认为,美国也有腐败。对于美国,他们似乎有着刻骨仇恨。

    看到这些再过几年就要当外公或爷爷的人,不关心自己的后代将来吃的奶粉是否安全,却天天靠刷今日头条和“至道学宫”研究世界局势,我忍不住建议他们,与其天天恨美国,不如多关心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很多问题,关注的人多了,才解决得快。”我建议。

    他们马上急了:“哪个国家没有问题?别总是跟自己国家过不去。奸商贪官再怎么坏,咱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不能让美国佬总是欺负咱们。”

    在两个多小时的边吃边聊中,我不时感叹,信息技术革命,手机上网普及,最受伤害的学科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的文章大多数是叙述性的,不需要抽象和精深的理论,初中毕业就读得懂。国际政治的信息碎片在网上遍地都是,拿起扫帚随便扫一扫,就能扫一箩筐。以至于国际政治如今已成门槛最低的公共话题。但是,聊世界局势,逼格却很高。

    由于说的是外国的事情,谎言和谬误很难证伪,所以,在国际政治领域,不擅长于批判性思考的人是很难意识到自己错了的。

    网络促进知识传播,也给知识祛了魅。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对知识和学历普遍心存敬畏。如今,拿起手机百度一下,就能搜出大量“知识”。一些以前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如今在网上遍地都能“捡到”。它们被百度百科拉下学术“神坛”后,已经廉价到可以用来填塞牙缝,以至于一些连专业人士都没有完全搞懂的政治概念,比如民粹主义,也不时与女人、麻将、六合彩等等话题杂糅在一起,漂浮在小县城的夜市摊上。

    满满当当的信息碎片,导致他们的大脑已超载到容不得任何异见。信手可拈的信息碎片,却赋予了他们反智的自信。尽管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这几位朋友在饭桌上却毫不客气地嘲笑公知,嘲笑专家,嘲笑我“读书读傻了,竟然为美国说话”。作为大学老师,唯一让他们羡慕的不是我的博士学位,而是事业单位将来的退休金。

    他们非常鄙视左邻右舍、同事朋友不关心世界局势,对美国的阴谋丧失警惕,“这些人将来怎么被美国弄死都不知道。”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最清醒的人。给“至道学宫”打赏,是“位卑不敢忘国忧”。给作者一点鼓励,好让他们创作出更多“醒世”的作品。

    凡事真相只有一个,但是谎言却可以有很多版本,因为谎言不需要成本,可以信口捏造。手机上网,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更有利于谎言的复制。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幕是,在公共讨论中,一条真相被几十条谎言围攻。

    你不但很难说服脑子被碎片和谎言占据的中老年粉红,却有可能被他们驳得“体无完肤”。比如,你说林肯解放了黑奴,是一位好总统。他们可以信口列举林肯犯下的几十条“滔天罪行”来驳斥你。他们坚信,那些都是真相,你却无法证伪。

    面对这些从不摸书,完全依赖手机获取信息的中年粉红,逻辑是无力的,思辨是苍白的,他们比的是谁脑子里的碎片多。纵然是学富五车的国际政治学者,恐怕也会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在这个初夏的夜晚,这几位小县城中年粉红在唾沫横飞中享受着“俯瞰世界,纵论天下”的幻觉带来的快感,我却痛心地看到,明明这是一个资讯超载的时代,人们却越来越活在信息的孤岛中。英国学者尤瓦尔.赫拉利说,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难以获得真相。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真相。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能被人们装进脑袋里的,只有那些与原来的认知相容的信息碎片。装的越多,他们就越“自信”。内容越同质,他们就越偏执。在思想的极化中,不同的人群皆被情绪和偏见裹挟,理性对话越来越困难,社会正在不断走向撕裂。

    离开夜市摊那一刻,我突然一反常态“悟道”了。也许,复旦名嘴张维为、人大教授金灿荣、局座张召忠、“至道学宫”创办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具“顶级智慧”的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粉红群体,你既然改变不了他们,何不利用他们赚钱呢?跟他们过不去,不就是跟钱过不去吗?


    我被英国拒之门外,遭文明误伤的感觉真痛

    3月初,从泰国回国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英国旅游签证。

    网上填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软肋——独身未婚,上无老下无小——我有点担心,因为这往往是欧美旅游签证拒签的重要理由。毕竟,我这种人,在国内没有什么牵挂,容易被认为,黑在人家国家不回来的可能性偏大。

    尽管如此,我仍然愿意相信,英国是一个开明的国家,不至于如此歧视单身人士。

    在填写“为什么去英国旅游”这一项,我用英文写道:

    As a social media writer and PHD holder in History, whenever I write or say something in favor of western countries, I am always refuted and satirized, just because I've never been there. That 's why I crave a trip to England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for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ir civiliz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so as to make my essays more persuasive, and my thoughts more deep and incisive.

    中文意思大体是: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作家和历史学博士,每当在文章或交流中夸西方国家,我不是被反驳,就是被嘲笑,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没去过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渴望能够到这些国家旅游一趟的目的。我希望通过这次旅游,更多地了解它们的文明、文化、社会,让自己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和犀利。

    网上提交申请那一刻,我信心满满地以为,这个理由非常独特,非常充分。

    上周三,从贵阳自驾开车到重庆递交材料。

    材料递交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这个理由虽然独特,但是,英国签证官可能无法理解,毕竟,他们极有可能看不懂我的公众号文章,容易误认为,这是我瞎编的理由,从而更加怀疑我的移民倾向。

    第二天,回到贵阳家中,开始坐立不安地等待结果。

    第三天,收到英国使馆邮件说,我的申请不够straightforward(直接明了),需要加强审查,希望我耐心等待。

    我这封邮件,让我的内心更加不安了。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英国会接纳我这个真心崇拜它的游客前去旅游的。

    昨天中午,刚刚吃过午饭,我便收到第二封邮件。

    怀着“六分可能通过,四分可能被拒”的心,我用颤抖的手,点开邮箱。

    Refused(拒绝) 这个单词,瞬间刺痛我的双眼。

    整个下午,我都心情沮丧,却心有不甘。

    晚上,一个毕业之后在贵阳中学教书的学生,开车带我到郊区农村兜风。

    昨天天气真的很好,不冷也不热。一路上,他开着车窗,我却无心享受春天夜晚清鲜的凉风。尽管他直夸我,这个年纪了,身段还保持得非常好,我却开心不起来。

    彼此聊天的时候,我一直心神不定,感觉自己气虚郁闷。

    回到家中,早早就上床,却睡不着,觉得自己非常委屈。

    我真的毫无移民英国的倾向和兴趣,因为对那里多雨潮湿的天气,我真心不喜欢。但是,我一直都非常崇拜英国这个国家,因为它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诞生了很多很多影响人类发展方向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非常值得亲身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社会氛围。

    除了英国,我还打算把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德国、法国、瑞士、芬兰、丹麦......)都一口气玩完,时间规划是两个月。

    英国签证被拒,意味着半年之内我无法申请德国签证,我只能取消这趟欧洲之旅,尽管我已经和一位早年移民德国的读者梁女士约好,到了德国之后,她开车带我逛一逛,看看德国幽静的森林和那些适合散步的林间小道。

    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怀抱一颗真诚的心,却误遭文明误伤,这种感觉真的很痛......

    今天早上,一觉醒来,我想开了,并且决定过段时间再试一次。

    我相信,英国是一个讲道理的国家。这一次,我失败了,一定是因为自己的陈述不到位,材料准备不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