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抢救
@微信抢救
此账号未被屏蔽,内容可以查看
关注的小组(1)
动态 帖子 2 评论 6 短评 0 收到的赞 21 送出的赞 1
  1.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分享某微信公众号聚集墙内反贼的巧法

    GFW中,能删光的几乎都删了光,能控制的也全都被控制了起来。尝试在2021年在墙内公开拉群的,除非社区气氛本就迥异,否则,必定进来许多钉子户般的粉红。视安全稳定为国家大业的他们会在任何政治话题出现的那一刻四处开炮。一旦控制不住了,或留或踢,他们必定会举报这个群,而建立群的群主,在群聊被强制解散之后,一切精力也就白费了。

    几乎所有大群都充斥着毛左和粉红。国家新政?必须支持。社会问题?党会解决。福利保障?自己争取。西方国家?敌对势力。或许你就是那胆敢说不的百分之一,但在其他百人的声音之下,你的声音不过是集市中的虫鸣。反对的声音会将你淹没,斥责的叫喊会逼你悔改,铺天盖地的举报会使你噤声。这些暴民就像一群忠于主人的肥猪们,将任何妄图逃离猪圈的同僚拖到主人跟前。你不能转发,不能分享,否则就会迎来无尽的说教和辱骂。

    按照一般反贼的想法,或许可以从身边人开始——找到你于现实中认识的几个反贼,拉到一起,告知他们自己的意愿,并叫他们去拉人,充实这个大群。接着朋友去建新群,再拉朋友,被连接起来的反贼愈来愈多,组成的团体大小呈指数性增长。或者说,这是理论上的。而实际上呢?你可能找不到甚至一个可以完全相信的身边人。幸运些的可能有父母或者若干同事或同学,但也仅是如此。最后组成六七个人的小群,半死不活,除了转点新闻和几张不知多少年前保存的一张带有恶政隐的图片,再无别的。一个月后,除了你之外,其他人早已将这事抛到九霄云外。生活中有太多要做的事,网络上有太多要聊的天,手机里有太多要登录的游戏,工作时有太多要处理的业务,碎片化的生活,早就将这拉人的使命切成了千百条微不可查的碎片,再怎么回忆也想不起来。

    或许也可以去网上拉群——找到合适的网点,寻到合适的地方,聊聊天,拉一拉群,人数自然而然就多起来了。这比上一个方法看上去还要快些。实际上,这样拉起的群,人数并不会比上一个方法多多少——除非你踩在了时事热点的风口浪尖,例如在近期数万吧友涌入的躺平吧建起爆款帖,并在预留的二楼营造足以说服路过观众加入群聊的恐慌气氛。后者或许能凑出一两个五百人的群,而如果是前者,能够凑出二十人,也可算作大功劳了。更别妄想通过游戏群或者粉丝群转型为政治群,因为粉红的基数大到几乎一切游戏都会有相当比例的粉红玩家——除非这是赤毒游戏群或者刘晓波粉丝群,当然这种群能够在墙内存在与否都是个问题。


    (正文开始)

    上面的方法缺少一种能够在拉进群之前筛选掉不理想群员的手段,而这个公众号所使用的方法巧妙施行了这种手段。

    标题中所指的,并非一个公众号,而是经营若干公众号的一个团队,准确来说,是这个团队聚集反贼的巧法。这若干公众号的名字无需提起,一可防止为网警立起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摧毁的靶子,二因方法通用。

    聚集反贼,需要若干道剥离粉红、岁静等群体的筛选。这个团体有三道。

    第一道就是其公众号那并不算尖锐却又在一切方面透露着对党和社会不满气息的文章内容。这一道筛掉了与反贼价值观显著差异的那一部分,筛掉了粉红、毛左和余下大多数心胸狭隘的网民,保证未来组成的群内不会有疯子捣乱。厌恶其内容的,必定会离开,不会继续留下去。

    第二道就是公众号文章底部的“防失联”号。只有添加这个防失联号好友,读者才能进群。这个防失联号会在朋友圈适量发布(一天6~7条)由该团队旗下若干公众号所发表的文章。若某一公众号突然倒塌,会有备用的无缝替补,读者能够继续从防失联号追踪新闻。防失联号对加好友的要求有二:一、开放的朋友圈;二、能够忍受朋友圈中由此号转发的新闻。如果谁是潜伏已久的粉红,大概可以从过往朋友圈看出来。对于只为简单了解时事的,为了防止失联而加某个号好友是多此一举。对于根本不依赖于微信的,失联了更不算问题。这第二道筛选掉了对时事新闻较冷感的那一部分和不依赖于微信的那一部分,保证群内不会全是懒于讨论的潜水员。

    第三道就是时间。只有当防失联号的好友达到近500人,这个团队才会开始建群。耐心较少的一部分会慢慢走去,而只有坚持到底的,才有最终进群讨论的资格。后加好友的,被拉近群的时间也会滞后。这一步筛掉了为了进一步潜伏而试探性添加好友的粉红以及无法忍受朋友圈中“新闻轰炸”的洁癖者。

    经过以上三道筛选之后,几乎所有不反贼和不热情的网民都被剥离,近500人的读者群相继被建立起来。它们专为转发文章及资源分享设立,因安全原因,很大程度上禁止明文讨论。最后筛选出来的这些人中,没有粉红,没有毛左,最能污染群聊氛围的,也只不过是些广告号。虽然群中活跃的只有十几,大都只在重大新闻被爆出之时上线一会,但因为有五百人的大数量支撑,群里从来不缺转发和分享的。虽然所有群员不一定在具体事情上达成一致,但无一没有“新中国不行”这种价值观。

    从公众号的数量来看,这个团队用此巧法聚集了数千反贼。

  2.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微信抢救 主题:文革

    还原1971,和今天很像!

    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5e88db52eae0c631491d2d81

    以下内容全部引用自1971年的人民日报,百分百真实还原。透过45年前的文字记录,回到1971年的中国,感受1971年国人所能看见的世界。

    和今天很像

    1971年1月1日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1971年1月26日

    美国人民奋起反对尼克松政府反动统治

    社会危机是美帝加速走向崩溃的征兆

    美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华盛顿盗匪横行已成罪恶之都

    美国吸毒之风盛行 全国吸毒一千万人

    美国社会犯罪泛滥成灾 美刊承认受害者主要是穷人和青年

    美国空气污染居民遭灾 污水四溢河流有毒

    1971年1月27日

    资本主义世界劳动人民苦难深重

    在垄断资产阶级残酷压榨下 英国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被推进贫民窟

    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疯狂奴役和掠夺 拉丁美洲工人毫无政治权利 工厂成了集中营 劳动条件十分恶劣 工伤事故不断发生

    1971年2月20日

    尼克松不要头脑发昏

    1971年3月1日

    警告美帝:不要忘记在朝鲜的惨败的教训

    1971年3月11日

    美帝的衰落是无可挽救的

    美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

    外强中干 虚弱不堪 挖肉补疮 尼克松政府债台越筑越高

    物价猛涨 失业激增 前景暗淡 美帝财经状况越来越不妙

    美国社会危机日益深化 空气河流污染极为严重

    1971年3月15日

    美帝是最大的国际剥削者

    在美帝残酷掠夺和盘剥下 菲律宾经济千疮百孔日益恶化

    美帝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加拿大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美帝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结果 拉美国家负债累累民不聊生

    1971年3月16日

    愚蠢的美国老爷

    尼克松政府饮鸩止渴自掘坟墓 美帝经济军事化使财政经济危机愈益严重

    1971年3月17日

    尼克松的美国经济增长的牛皮吹破了 美国经济危机正继续深化

    美帝经济霸权日益衰落

    1971年3月21日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的辉煌成就鼓舞世界人民

    1971年9月4日

    美帝国主义正在走下坡路

    法国政府和舆论抨击美国转嫁经济危机

    1971年10月1日

    国内不同视角 国际更多声音

  3.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微信抢救 主题:文革

    人物:「遇罗克」

    他叫遇罗克,27岁

    https://mp.weixin.qq.com/s/WvP68DvclFGRFbaGSIaEsg

    01

    去年的3月5日,方方在日记里写到了一个人,“他叫遇罗克,他只活到27岁”。

    ……有一个人,恐怕业已被人遗忘,或者在有些人的记忆里,根本没有存在过。他叫遇罗克,他只活到27岁。像我这种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因为他的命运,而思考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和我们自己的未来。……

    遇罗克是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英雄,今天是他的忌日。我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他。

    02

    遇罗克是北京人,1942年5月1日出生。中学毕业后曾当过学徒工,后做过代课教师等多种临时工。

    在那个年代,出身歧视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一个著名的口号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即“血统论”)。

    遇罗克根据常识判断,认为“血统论”是荒谬的。当其他人在声嘶力竭喊各种口号时,遇罗克站了出来,发声质疑。

    他以“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为笔名,写了很多文章,最著名的就是1967年1月18日《中学文革报》第1期刊载的《出身论》。

    遇罗克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是绝对的错误,它的错误在于:

    「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说穿了,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一切。」

    而且,遇罗克得出了一个与血统论完全相反的结论,“(朋友、领导、报纸、书籍等)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

    即使是家庭影响,也不能机械地以出身来判定:

    「父母都是英雄,子女却流于放任,有时更糟糕。父母思想好,教育方法如果简单生硬,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同样,老子不好,家庭影响未必一定不好……」

    遇罗克的文章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被出身影响不能招工、上学等的年轻人,觉得这篇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遇罗克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他与他们同病相怜,常常读着来信流泪,他说:“为了他们,值得去死。”

    没过多久,上级发文,批判《出身论》。

    1968年1月,遇罗克被捕。

    1970年3月5日,也就是五十一年前的今天,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在排山倒海的“打倒”声中,年仅27岁的遇罗克被宣判死刑,立即执行。

    03

    遇罗克去世九年零八个多月后,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1980年7月21日和22日连续两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诗情澎湃的万字长文:《划破夜幕的陨星——记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豪杰,似群星灿烂,彪炳于历史的太空。

    那些扭转乾坤、功昭日月的巨星,那些有创造发明、能利国福民的名星,将永远被人们称颂。然而,人们也不会忘记,当银汉低垂、寒凝大地,我们民族蒙受巨大苦难的时候,那拼将自己全部的热,全部的力,全部的能,划破夜幕、放出流光的陨星。虽然看来它转瞬即逝了,却在千万人的心头留下了不熄的火种。

    恰似长夜的十年动乱中,被残酷杀害的青年遇罗克,就是这样一颗过早陨落的智慧之星。」

    文章发表后,被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多家报纸转载。

    诗人北岛对遇罗克的遭遇深表同情,他写过两首诗献给遇罗克,一首是《结局或开始》,一首是《宣告》。

    在《宣告》中,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以遇罗克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宣告——献给遇罗克

    北岛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04

    在提出《出身论》的观点时,遇罗克就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

    根据2010年4月14日《南方都市报》刊载的文章《在死刑号的日子》,遇罗克的狱友张朗朗说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

    「客观地说,遇罗克根本不用死,他是自愿去赴死的。他经常跟我说,他最喜欢的诗是“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他有种盗火者的心理,觉得像他们这样所谓出身不好的人,缺少牺牲的勇气。他想做这样一个先例。」

    遇罗克是完全自愿去赴死的,他是在为理想献祭。

    张郎郎很佩服遇罗克的才学和胆识,曾问他:“你为一篇《出身论》去死,值得吗?”

    遇罗克回答:“值得。”

    从写下《出身论》那时起,遇罗克就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宿命。他说:“我一定要记住两件事:一、死不低头;二、开始坚强最后还坚强。”

    在遇罗克的遗物里有一件崭新的白背心。

    由于家庭条件不好,遇罗克很少穿新衣服。他在狱中穿的背心已破烂不堪,就写信让家里人买件新的。但在他收到母亲给他买的新背心时,他已预感到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便决定把新背心留给弟弟,自己穿着一身旧衣服上了刑场。

    05

    2009年清明节,遇罗克雕像在北京通州宋庄美术馆落成。雕像的底座是不锈钢的,上面刻着北岛题献给遇罗克的诗句:“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但年轻人知道遇罗克的越来越少了。

    一位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在参观宋庄美术馆时,指着雕像问学者于建嵘: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

    于建嵘深感意外,他对遇罗克这么快被人们遗忘深感遗憾,便撰写了文章《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于建嵘说,正是遇罗克的故事,让一代人理解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艰难。

    「这个出身普通的年轻人,之所以让千万人为之动容,是他独立思考的自觉和能力,是他表达和捍卫自己观点的热血和勇气,是他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思想和精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

    ……可以说,正是读过他们的著作、听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才使我认识到中国现代史的沉重,理解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艰难。」

    于建嵘说,一个民族需要记住那些曾经仰望过星空的遇罗克们,如果没有他们的鲜血,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今天的生活就不会如此美好。

    「如果不知道遇罗克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

    06

    今天的时代已经进步很多,今天的人们也比遇罗克要幸运很多,纪念遇罗克还有意义吗?

    前几天,邻国一位19岁女孩被枪杀,她是华人,我们的同胞。昨天,有很多人在缅怀,为她的不幸去世感到悲痛。

    有人在我的朋友圈恶毒地留言:“这个19岁的死全家,不能只死她一个”“都是美国给工资的”。然后甩下一句恶恨恨的“我想举报你”。

    虽然对于“举报”之类的威胁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竟然有人会对一个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的同胞,如此冷血恶毒,这让我很震惊。

    我并不恐惧,只觉得悲凉。有些东西,我们以为已经远去,但其实并没有消失,也许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正在寻找卷土重来的机会。

    历史不可忘记,纪念遇罗克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们需要记住这位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而把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的年轻人,像他那样冷静的思考、明确地生活!

    我写下这篇文字,是一个写字的人向前辈的致敬,也是致谢!

  4.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微信抢救 主题:文革

    主题:大串联

    红卫兵大串联——一代人的悲惨记忆

    https://mp.weixin.qq.com/s/y83ZQ_6077F72Gjm-3NnqA

    54年前的今天,1966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规定来京人员在北京逗留的时间为四天,主要活动是:参观、学习和支持北京各学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接受中央负责同志接见。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财政开支。此后,不仅外地学生来京,北京学生到外地造反,揪斗“走资派”,各地方也互相串连,后来发展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也进行串连。

    把中学生和大学生“串联”起来,通过“旅游”的方式组织一支“先头部队”,以此来冲击“资产阶级发动路线”,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比起动用工农兵来“成本”更低。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文化大革命”就要有人“冲锋陷阵”,先把中学生和大学生“串联”起来,通过“旅游”的方式组织一支“先头部队”,以此来冲击“资产阶级发动路线”,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比起动用工农兵来“成本”更低。

    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有红卫兵、“红外围”和一般学生,以大中学生为主,也有个别小学生跟着哥哥姐姐走的。图为北航大学生带领的“红小兵长征队

    红卫兵大串联

    毛**分别于1966年8月18日、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26日8次会见了红卫兵,受会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青年师生大约1300多万人。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1966年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大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

    大串联免费餐卷

    贵州清镇半农半读师范在娄山关宣誓。

    红卫兵长征到北京,现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红卫兵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毛**青年时期的革命事迹。

    1966年,来自外地的红卫兵小将向井冈山的革命老人学习打草鞋。

    红卫兵小将们正和张思德同志的家妈妈一起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

    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的九名女红卫兵组成的“女红军长征队”在长征途中,来到了毛**的好战士刘英俊同志的家里拜访刘妈妈。

    辽宁省黑山高中毛思想长征宣传队为贫下中农演出宣传毛思想的节目

    红卫兵们在白求恩纪念碑前宣誓

    红卫兵小将高唱毛**语录歌,进入韶山。

    来自新疆的长征小将正在向六盘山挺进。

    红卫兵们在当年毛带领瑞金县沙洲坝人民挖的井旁——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

    太原工学院十三名革命小将徒步进京串联,他们从太原出发,经过十四天的行军,于11月8日到达天安门广场。

    来自毛的母校——湖南长沙第一师范长征队在大井毛旧居前集体学习毛**语录。

    红卫兵在长征途中,在田间向公社社员做宣传。

    江苏常州的红卫兵在王杰烈士墓前合影。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前往外地进行徒步串联的“长征红卫兵”出发前的情景

    红卫兵在毛**率领的练兵场旧址演兵习武。

    红卫兵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延安。

    楚雄一中师生在“长征”途中的大渡河铁索桥上

    泸定桥留影

    金沙江

    “毛**故乡全无敌长征队”的娘子军们步行去韶山,经遵义循红军长征路去延安串联。

    红卫兵到了哪里,哪里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就火热起来。

    红卫兵在步行去韶山的路上帮助社员一起抢收晚稻。

    听老农忆苦。

    一分钱不花就可以周游全国,文革初期的“大串联”改革开放以前唯一的一次“旅游高潮”。大串联是特殊时代难得的一次“消费机会”,多数学生外出是因为机会难得,他们想用“革命的名义”出去逛逛。

    “大串联”很快就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红卫兵所到之处都可以“横冲直撞”,他们“炮轰”、“火烧”、“揪斗”、“游街”,从“为所欲为”发展到后来的“无法无天”。

    大串联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开支,还浪费了学子们的学习光阴。196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

    
    评论:
    
    我是66年4月出生,随后我妈就当了红卫兵大串联去了北京,丢下嗷嗷待哺的我,病了也没人问,发烧三天三夜没人管,落下终生残疾。那时候我爸去大西北建设去了。我被寄养在奶奶家,爷爷被批斗,房子被红卫兵扒了……疯狂的年代,连自己的孩子都可以不顾的人,会爱谁呢?!
    
    
    
    大规模反人类罪行的一部分。
    
    
    
    文革余孽还有挺多
    
    
    
    事实证明,谁无法无天,谁要付出代价!
    
    
    
    都被他妈的耍了。
    
    
    
    血雨腥风,红色恐怖的十年
    
    
    
    大串联,抓走资派是红二代们发起的目的是保自己的爹打倒别人的爹,各城市的贫民学生知道谁是走资派,中国人扎堆起哄进门看别人都哭就跟着哭,哭完问谁死了
    
    
    
    峥嵘的当月,长长的回忆!
    
    
    
    也算一回解放思想:上层原来也有分岐,官僚可以威风扫地,旧秩序不几日毁掉,无政府时人还吃饭
    
    
    
    学习正当年的人毁了一生的年华、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会走人生的路、多么地悲戚的一生、
    
  5.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微信抢救 主题:文革

    主题:今日毛粉

    毛粉,威武!

    https://mp.weixin.qq.com/s/5KGrgmVQWnwueg7MF2JCxQ

    今天是一个纪念日,又或者是祭日,55年前的今天,随着一声号角,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总之,我写了点文字,表达一下想法。当然,只要有人不高兴,就可以让你疯。这也已经是特色,我无话可说,无冤可诉,忍不住,我就在朋友圈稍微说几句,哪知道竟然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骚乱”

    这令我大开眼界。

    先是有个微友主动发个消息,问好。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而且和今天的文章又极大的关系。我顺着他的头像就找过去,见他朋友圈发了这样一篇文章,认真看过之后,我确信他不只是mao粉,而且是mao铁粉。

    于是,我们开始了这样一段对话:

    我之所以说他活了大半辈子,是因为他的头像就是一个七十左右的老者,我想在头像年轻化美颜化的今天,他不可能故意贴一个老人头像。他和我对话显得慢条斯理,也有可能他的思维真的还沉浸在崇高的敬拜中,一时转不过弯儿,他没有想到我竟然可以那样糟蹋他引以为豪的革命。

    然后,我就祝他梦想成真。接着,我拉黑了他,我不想继续破坏他的美梦,感觉他都七旬老人了,坚持了这么久,真的不容易。我希望他能够在梦想实现的时候,还可以上战场,做个红司令还是可以的吧?现在不是延迟退休了么?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头,我发现朋友圈又有一条留言,她的头像是一个女人——

    我在本圈写作两年有余,第一次收到这样一个词:贱。我曾经用这个词表扬过老胡,说明在她眼里,我和老胡一样贱得伟大。我猜她是留了很大的情面给我,否则后面应该还要添上一个字的,可见她还是隐忍了。如果不是我今天对她偶像进行“污蔑”,她是不会表现得有点过火,至少就算伪装出涵养,也是涵养。

    当然,我同样拉黑了她。她,一个高贵的女人,不应该与我的贱为伍。我是有自知之明的,退去。

    接着往下看,这才是威武——

    我和这个微友聊得最多,因为彼此愿意沟通,哪怕夏虫语冰也不妨一试。更何况,mao铁粉出语惊人,让我增加见识。果然不其然。还是 截图一张,因为有些文字是无法发出去的——

    曾经,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培训学校的校长,他和这个微友的舅舅有一拼。当时,我们同坐一车去参加一个活动。车上,我们就开始辩论,他说自己父亲都被整死了,家财也没收了,但他还是非常拥护mao。我忍住没有跳车,因为跳车之后,那个本该属于他去地下请示汇报的名额,极有可能就错落在我头上。我还是大人大量,把这个名额留给他。

    直到目的地,我一口气跑开,活动时,也尽量离得远一点,回家宁愿自己打车,也不再搭乘他们的便车。我怕他找我拼命,为一个没收他爷爷土地房屋,并且把他父亲吊打至死的亡人,和我拼命,而我不过是说了他犯下的错误事实而已。

    接着说咱朋友圈,又一个牛人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满满的怀念与向往!你怎么能够不佩服他们?又怎么能说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怀念就55年前开启的十年之辉煌,他们多么渴望再回天堂!

    请不要阻挡他们!我只想对他们说:加油!来点更实在的——

    让孩子别读书了,只管写写大字报;别穿好看衣服了,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监控父母行为,及时向居委会举报;别看电影了,只管看三个样板戏;别唱流行歌了,只管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别谈恋爱了,小心流氓罪枪毙;家里的文物古玩都充公,那是必须要横扫的;烧毁一切不符合主流的书籍,只留下语录;别跳热舞,只跳忠字舞;别做三菜一汤,只管吃忆苦思甜饭;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别和有富人做接亲交友......布票、粮票、油票、月经带票、猪肉票、糖票......都准备好了吗?

    你再也不怕P2P暴雷,也不怕房价高耸入云,也不怕受到美国制裁,不怕失业,农村天地大有作为,所以,不需要上fang,不需要打官司,一切都很公平,一切都很美好,公平公正,令人向往。

    别总是空喊口号,要相信一次行动胜过万句口号——

    威武——从语言开始,从行动贱行。.

    文章已于2021/05/16修改

  6.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微信抢救 主题:文革

    主题:贫穷、落后

    “文革”之殇

    https://mp.weixin.qq.com/s/8ZxJER67M9J-dUa4zfarSQ

    一场“文革”结束时,国家成了这个样子!

    据统计,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占干部总数的16.7%。其中,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达75%。

    经济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那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期间,有5年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5.7%,1968年增长-4.1%,1976年增长-1.6%。(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文化上的摧残尤其严重。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到1968年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

    上海科技界的一个特务案,株连了14个研究单位,1000多人。受逼供、拷打等残酷迫害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达607人,活活打死2人,6人被迫自杀(《科技日报》2008年3月17日)。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没有组织过正式高考,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当年全国文盲半文盲多达2亿3千多。

    02

    “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先看市民生活。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

    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住房相当困难。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180万住户中,按国家标准,有89.98万户为住房困难户,占了总户数的一半左右,其中三代同室的119499户;父母与12周岁以上子女同室的316079户;12周岁以上兄妹同室的85603户;两户同居一室的44332户;人均居住2平米以下的268650户。住房大多没有客厅,进门就是卧室,厨房,卫生间很多是几家合用。

    再看农民的生活。安徽农村最有代表性。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第一书记。到任以后,万里先后来到芜湖、徽州、肥东、定远、凤阳等地调研,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惊。他后来回忆说:“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淮北、皖东有些穷村,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

    1955—196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8.5%,1960—1965年为9.8%,1965—1970年为11.8%。从1955—1970年,日本GDP增长了7.2倍。日本、美国、欧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在这期间,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20世纪50年代,韩国的经济总量和中国的山东省差不多。

    但在随后的20年里韩国创造了著名的“汉江奇迹”,到80年代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山东。弹丸之地的香港,197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96亿美元,而整个中国内地当年只有148亿美元(《港澳经济考察报告》,1978年5月31日)。

    03

    对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距的真实认知,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出国考察访问实现的。“文革”结束后,由于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动,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这样,从1978年起,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重要的考察团包括:

    以林乎加为团长的赴日经济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等为副团长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代表团、以段云为组长的港澳经济贸易考察团和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考察团。

    其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该团于1978年5月2日出发,6月6日回国,行程36天。访问期间,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看到: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

    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代表团成员之一、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王全国20年后提及这次出访,仍激动不已,他说:“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国属于世界落后的那三分之二!”(《追寻1978——中国改革开放访谈录》,第558页)

    访问日本的人回来介绍: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全国平均每两户有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服装式样多,农民都穿***料子。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相比之下,我们“实在觉得很寒碜”。

    1978年6月1日、3日、30日,中央政治局三次开会,专门听取了访日团、港澳团和西欧五国团的汇报。中央领导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1978年,也是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各层级出访者不约而同获得的共同感受是:没想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与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

    人们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再不调整政策,另寻出路,改革开放,奋起直追,真是愧对人民、愧对国家、愧对时代了!

  7.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微信抢救 主题:文革

    人物:「马思聪」

    **逃走,逃走!他只有逃走一条路! **

    https://mp.weixin.qq.com/s/QYFUQF72jjOWNn_Q5EY6ZA

    1967年1月16日凌晨,一艘挂着“广州新洲渔轮修配厂002号”铭牌的电动拖船在香港九龙油麻地水师塘悄然靠岸。

    这并不是一艘普通的作业船,而是经过了伪装的偷渡船。

    熹微的晨光下,蛇头把因为各种原因逃离大陆的偷渡客引上岸,藏身到一座庙里,然后叮嘱众人:“呆在这里别动,我去打电话,叫车来接你们。”

    蛇头叫来车回到庙里时,发现少了一户人家。不过,对此他并不想过多询问。收钱、渡人、最后把乘客送到安全地带,他就圆满履行了“合同”,而那一家人是自行离开的,出了什么意外不是他的责任。

    那么,那一家4口到哪儿去了呢?——他们并没有走远,而是躲在了庙后面的一个潮湿阴冷的岩洞里。他们目睹其他人乘车远去之后,才小心翼翼地走出岩洞。

    这家的男主人找到一间公用电话亭,拨通了住在香港的亲戚的电话。傍晚时分,一辆汽车驶来,载着这一家人往市区而去。

    然而,即使到了香港,即使住到了亲戚家里,这一家人依然提心吊胆,依然感到巨大的威胁在身边游荡。于是他们决定继续逃亡,目的地最终选在了美国。

    (著名画家朱乙夫先生油画 我能否唱一支挽歌)

    亲戚托人将他们要避难美国的意愿传递给了美国驻香港领事馆。

    美国领事闻听那家男主人的名字,既惊且疑。那可是世界知名的人物啊,他竟然会冒着生命危险偷渡?这令人难以置信。领事决定带一名略懂音乐的馆员去验证那个人的身份。

    见面后,虽然那个人拿不出任何证明身份的东西,声称怕暴露身份招来祸端,所以把证件都丢弃了,但是从他的言谈举止——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对话时表现出的文雅和分寸——可以判断出他绝非等闲之辈。

    随行馆员向那个人表达了对音乐的爱好。那个人起身,打开桌边一个破旧的琴盒,拿出一把油漆斑驳的小提琴,随着琴弓的划动,优美缠绵的舒伯特的《圣母颂》在房间里袅袅飘荡开来。

    馆员在心中暗叹:只有一流的提琴手才能把乐曲演奏得如此美妙!

    回到领事馆后,经过照片比对,领事确认了那个人的身份,立即向华盛顿发去密电。

    1月20日,也就是那一家人偷渡到香港的第4天,两辆轿车停在了他们住的房间门口。一家人上车后,被径直拉到了美国领事馆。

    领事先生热情地设宴招待他们。

    “这一桌薄酒,为你们洗尘、压惊。午宴之后,我们一起去飞机场。”领事先生开门见山地说。

    “去飞机场?到哪儿?”

    “华盛顿!”

    那一家人刹那间惊呆了,随即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那个人是谁?他何以能得到美国如此的垂青、不用办理任何手续而欣然迎纳入怀?

    到美国后,他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我为什么离开中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可怕真相》的文章,文中说:“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去年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成了逃亡者,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

    他,就是“中国小提琴第一人”,马思聪。

    马思聪,1912年生人,11岁赴法国学习小提琴,15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成为第一个考入这所世界一流音乐学府的亚洲人。

    1932年,年仅20岁的马思聪就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学院。随后,他在上海、台湾、重庆、贵阳、香港等地担任各大音乐院校的教授和院长等职,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4月,37岁的马思聪和柳亚子、马寅初等人“响应号召”,满怀激情和梦想,从香港回到大陆,出任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职期间,他指导和培养了包括林耀基、盛中国、傅聪、刘诗昆在内的众多大师级音乐人才。

    他是一座中国小提琴音乐的里程碑,集创作和演奏于一身,被当时的国际音乐界称为“中国唯一的音乐家”。 他于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享誉中外,是中国小提琴曲中堪称世界精品的代表作,这一成就至今无人超越。

    那么,这样一位为国家奉献了所有才华的“国珍”级的人物,为何最终竟然会冒死偷渡、逃亡他乡呢?

    回顾马思聪重返大陆后所经历的遭遇,那是一个从失望到绝望的直落过程,与其说他的出走是为了自己的才华不被埋没,不如说他仅仅是为了——活着!

    早在1954年,当学院被禁止演奏《圣母颂》等音乐时,他就意识到,让他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一职,不过是利用他的名望,“撑撑门面”而已。

    “反右”时,他的很多朋友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迫害、拘禁,及至1963年以后西方音乐被在全国禁止,他就感觉到一种威胁在一步步向自己逼近。

    1964年初,被心中挥之不去的疑惑和恐惧感所驱使,并不迷信的马思聪竟然找到北京郊区的一个术士给自己算命,算的结果是他“54岁有牢狱之灾”。对此,马思聪苦笑着跟自己的弟子向泽沛(现为北京新华交响乐团首席)说:我一辈子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就是练琴、演奏和作曲,而且现在还是政协委员和音乐学院院长,怎么可能会犯法坐牢?

    马思聪万万想不到,1966年,比以往任何一次运动都更加惨烈、更加暴虐的“大革文化命”疯狂袭来,而那一年,他正好54岁。

    6月的一天,女儿马瑞雪回家对马思聪说,这一两天学院就会有人来抓他们。果然,就在当天晚上,一群学生气势汹汹地闯进他家,他的夫人王慕理吓得躲进后院的鸡舍里,但还是被学生揪了出来。

    从那天起,马思聪的家被学生占领。那些学生,都是马思聪亲笔签字招进学院的,而且其中的大部分,还是以往和马瑞雪非常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一个红卫兵红箍,可以瞬间完成人魔转换。

    一夜之间,马思聪成了“黑帮”、“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他的家里被贴满了大字报,大门口只留下一个1米高的洞口,弯腰才能进出。

    第二天,马思聪和另外五百多个“黑帮分子”被押入社会主义学院的“牛棚”里接受改造。

    在牛棚里,这些“牛鬼蛇神”遭到了非人的凌辱虐待。每天,他们6点起床,学习语录、劳动、扫厕所、写检讨、互相揭发、唱自认有罪的歌曲:“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必须由人民监督,因为我是人民的敌人。我必须坦白,如不坦白,将我碎尸万段!”

    马思聪们被逼迫一遍又一遍叙述自己的“罪行”,被逼迫在地上爬行、在烈日下暴晒,任何红卫兵都有权对他们拳打脚踢抽皮带。

    音乐教育家赵沨回忆:“有一天,马思聪和我被派到学院里拔草。一个瓦工造反派对马思聪吼叫:‘你还配拔草?你姓马,只配吃草!’说完,当场逼迫马思聪趴在地上吃草。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些红卫兵拿着尖刀威胁马思聪说:‘你要老实交代问题!要不,就拿刀捅了你!’”

    8月9日,一辆特别喷涂了“黑帮专用”标识的卡车把马思聪和另外十几个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从牛棚押回学院批斗。马思聪刚从车上下来,一桶浆糊就扣在了他的头上,随后一群人冲过来,往他的身上贴大字报,再在他的头上扣一顶写着“牛鬼”的高帽子、脖子上挂一块写有“马思聪,资产阶级的特务”的牌子,同时让每一个被批斗的人手拿一面铜盘和一根棒子,边走边敲打铜盘。

    疯狂的游街、疯狂的拳脚和唾沫、疯狂的叫骂和口号:“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马思聪!打倒吸血鬼马思聪!”

    (左为赵沨,右为马思聪)

    晚上,马思聪被留在音乐学院,关在琴房里,身上的所有“装束”不准卸掉。琴房的一面是玻璃墙,红卫兵说:你姓马,是动物,就要像动物一样被展览!

    身受如此耸人听闻的迫害凌辱,作为弱小个体的马思聪除了低头忍受,别无选择。

    此时,他的好友、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陆洪恩已经被逮捕(两年后被以“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枪毙)、作家老舍已经投湖自尽。不久,翻译家傅雷和妻子朱梅馥、一代名伶言慧珠、钢琴教育家李翠贞、钢琴诗人顾圣婴也自杀身亡。

    马思聪不想步这些人后尘,他想活!他的心中还残存着一丝丝形势好转的希望。

    然而,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们已经绝望。

    他的妻子王慕理不仅被逼迫打扫街道,而且每天还要向红卫兵递交一份揭发马思聪“反动罪行”的材料,红卫兵威胁她:“如不老实,死路一条!”

    那种含屈受辱、天天编造谎言的日子她无法忍受。在忍辱、自杀之外,她找到了第三条路——逃跑!

    在劝说丈夫一起逃跑无果的情况下,王慕理毅然决然领着女儿马瑞雪、儿子马如龙逃离北京,为了躲避红卫兵的追捕,他们逃到南京、再到上海、最后躲到广东佛山一个叫丹灶的小村里。

    在这里,他们听到了各种逃离大陆的方法。他们清楚,躲在那个小村里,终有一天会被抓回去,而被抓回去的下场可想而知。事已至此,他们再别无选择,只能继续逃跑,逃到一个不会被抓的地方。

    逃跑,不能丢下父亲,否则父亲的下场也可想而知。在做出逃离大陆的决定之后,24岁的马瑞雪千里救父,于1966年11月底只身一人潜回北京,劝说已经被折磨得瘦弱不堪的父亲一起出逃。

    自己所遭受的凌辱以及老舍们的惨状,终于使马思聪在思考了几个小时之后,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决定——冒险出逃香港。

    父女俩稍作化妆,戴上口罩,随身只带了马思聪视若珍宝的、由300年前意大利小提琴工匠斯特拉迪瓦力亲手制作的那把油漆斑驳的小提琴,一路南逃。

    之后,就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世界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出逃,曾经在国内外引起震动。

    公安部成立“002专案组”,于1968年将马思聪定为“叛国投敌分子”。

    马思聪的亲戚朋友数十人也因此受到株连:他的岳母、侄女、厨师被迫害致死;他大哥的两个儿子被分别判处12年和7年徒刑;一个侄子被打残;妻弟王恒、王友刚、弟媳何琼被判刑管制;他的二哥、上海外语学院教师马思武不堪折磨跳楼自杀……

    在美国的马思聪闻听亲朋遭到迫害的消息后,愤然在日记中写道:“人民何辜,遭此大劫。我家人何罪,也不免于家散人亡!”

    1984年,马思聪获得平反。

    他的那篇《我为什么离开中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可怕真相》的文章,当年被认定为“叛国书”。他平反后,那篇文章被确定为批判文革的第一篇“爱国檄文”。

    从1985年到1987年,国内各界给马思聪发去多次回国邀请,但是由于文革给他造成的创伤是那样的巨大,使他始终心有余悸而没有成行。

    1987年5月20日,因肺炎引发心脏病,一代音乐巨子在美国费城与世长辞,终年76岁。

    2007年12月11日,辞世20年后,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的骨灰由儿子马如龙护送,从美国抵达广州,魂归故里。

    12月14日,马思聪夫妇的骨灰在永世之作《思乡曲》的伴奏下,安葬在广州白云山麓。

    同日,马思聪塑像在广州麓湖公园聚芳园揭幕。

    马思聪的生前好友、散文家徐迟在《祭马思聪文》中写道:“在文革中,马思聪先生受尽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

    在那场浩劫中,有的人出卖灵魂以求荣,有的人自降人格以盲从,有的人选择自杀以全身,而马思聪冒险出逃,既保存了性命,也保全了自己的艺术财富,当属不幸中的万幸。

  8. 微信抢救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微信抢救 主题:文革

    微信上有着不少回忆文革血泪的长文。出于恐惧而不惜一切逃出地狱的知识分子们,或许少有人知他们的经历。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经历被展现出来,不仅是作为一个教训,也作为一个警示,捶醒现世的麻木之人,那些不知磨难为何物的人。

    这些文章,对于难以接触文革各类人来说,是一个「亲切」的简介。对于不想要了解的人来说,被推到手上的一篇篇文章,能让自己感受到曾经从未感受到的东西。生死,比一切的概念,都要「真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