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跨境电商
@小额跨境电商
关注的小组(1)
动态 帖子 1 评论 0 短评 0 收到的赞 2 送出的赞 0
  1. 小额跨境电商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从跨境小额电商的视角看区块链和加密货币

    虽然这个文章放在“技术”栏目里,但是主要目的不是谈技术而是谈金融,更具体的说,是跨境的小额支付。

    支付这玩意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实物,金属铸币,纸币(早年的纸币其实就是支票),各类票据,大体都是实物形式的。

    最早的电子化支付是电汇, 即用电报在银行间传递信息,完成行到行支付。后来随着通信的普及,又有类似西联汇款这种人到人的支付模式(其实就是西联汇款的不同营业厅扮演银行的角色,方便人到人支付)。但是由于通信的费用高昂,再加上金融牌照普遍贵,这些金融支付手段普遍有较高的手续费,且是按笔收费,所以对小额支付者尤其不友好。

    70年代开始,信用卡的普及,代表着新一代电子支付手段出现。当年因为网络不发达,信用卡交易经常是异步的,就是刷卡的机器并不连网,过一段时间攒了足够多笔交易之后再联网结算,所以有人用偷来的信用卡盗刷,因此商家会检查使用者的签名来验证。这些历史的遗迹也保留在现在的很多信用卡交易当中。信用卡交易其实对小额用户也算不上友好,今天大部分信用卡结算服务商的手续费约为2.75%-3%左右。而且跨国交易会导致较高的拒绝率,以及外汇转换费用等等。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有没有什么电子支付手段,跨行交易,跨国交易,有汇率转换等等然后还低手续费呢(费率低,且单笔交易手续费低)?

    当然是USDT了。像usdt over tron这种支付手段,交易的是稳定币,在平台之间相互传递成本低。同样的问题也有很多答案,比如xrp(ripple)之类的。

    虽然但是,加密货币作为小额跨国支付手段也有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加密货币交易所平台,对提币有不合理限制,比如USDT over tron还能给我扣个一美元的提币费用,这在小额交易中就属于较高的费用了。不过天底下币种这么多,总能找到低费用的币种。

    即使币种本身不靠谱,也不要紧,在交易所可以轻松换成可靠性较高的币种,然后提币。

    当然消费者要在所在国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上购买加密货币并提币,这个过程还是可能引入不合理的交易成本。比如在中国,涉及到合法合规风控问题,购买加密货币的过程已经不合理了。还好我在中国有银行帐号,如果消费者要从中国对我进行支付,可以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类手续费低廉(支付免费,提款0.1%)的渠道。

    在跨国支付方面,西联汇款的 bank to bank transfer也是可以很便宜的,但是要看支付方向。比如美国支付到印度大概是1%的手续费(支付免费,1%体现在汇率差价),美国和英国互转大概是1%左右,同样是汇率差价。但是印度支付到美国,或者中国支付到美国,手续费则相当高,不仅有3%-5%左右的比例费用,还有几美元左右的固定费用,这基本上不能作为小额支付手段。大额的话我还不如电汇swift呢。

    一般国家的国内支付一般都能做到低成本,在美国paypal,zelle和venmo基本上可以做到零成本支付(不使用银行卡支付,直接账户转账)。中国虽然银联转账不能完全免费(大部分时候收费也是相当低廉的),但是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成本也是低到接近零。

    在我看来,小额跨国支付的高成本很大程度上是KYC成本,假如消费者的金融账户在A国,商家的金融账户在B国,支付的高成本,主要原因在于B国的金融监管政策。钱进入B国,并最后进入商家在B国的账户,主要是B国在监管。任何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都需要想办法监督这个交易进程。当然A国也对交易有影响,主要是A国会限制消费者可用的支付手段。如果AB两国都不抵制加密货币,基于加密货币的跨国小额支付因为可以绕过交易本身的KYC,因此对小额交易者相当友好。虽然AB两国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仍然会要求消费者和商家分别完成KYC,但是我们可以“整存零取”,避免KYC成本摊入小额交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