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插曲
因为我发现很多人提到中世纪教会对世俗的影响都会提及“卡诺莎之行”————时任神罗皇帝亨利四世因被时任教宗额我略七世绝罚,从而到托斯卡纳侯爵玛蒂尔达的卡诺莎城堡冒充修士以请求教宗原谅,但一开始教宗大门紧闭,于是他又冒充了3天最后取得教宗的原谅的故事。当然他们的恩怨并没有因此化解,然后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就向罗马出兵把教宗轰出去了,于是很多人就说其实教宗的权力再牛逼也就那样,还是得害怕有兵的云云,但我想说的是,问题额我略七世并不是什么欧洲教会权力的集大成者,真正将教会权力推向顶峰的英诺森三世这时候还没出生呢。也许有人要说英诺森三世也是个光杠司令,大军压境就得软,然而这种事情仅存在于想象当中,人英诺森三世就是运筹帷幄之中,把各个国王玩弄于手,有时候这也得算是人家的本事,别忘了还有支猪王路易十一这种角色存在。但本文并不想说英诺森三世怎么牛逼了,简单说一下教宗是怎么从“万王之王”这种角色变为阿维尼瓮的“囚犯”的。
正文
在英诺森三世去世后的几十年间,继任的教宗们纷纷被英诺森三世的带来的光辉所笼罩,但事情并非一成不变,正如每一个强大的帝国终有其最终衰弱的一天,前人所遗留下来的积蓄想要被摧毁往往只需要败家的一代。在1292年的一天,方济各修会的教宗尼各老四世去世,红衣主角们对新教宗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人们分为两个派系,一派认为:新的教宗要像过去一样,在世俗政治中游刃有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而另一些人认为:教宗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必须是符合修道理想的。在两年多的僵持不下后,红衣主教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当时一位著名修士的信,心中说道:“如果再不选出教宗,神的怒火将倾斜在众人身上”,于是在绝望之下,当时枢机团的院长喊出了后来策肋定五世的名字,于是众人迅速的通过了这项决议,而策肋定五世那时还是个修士。
作为一位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修士,周围野心勃勃的国王贵族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当时的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二世想方设法将策肋定五世的办公地转移到了他的国家之内,于是查理二世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又令策肋定五世在教廷安插自己的亲信,几个月后策肋定五世再也受不了当教宗的煎熬了,于是跑到了红衣主教面前脱下紫袍,发誓绝无悔意,策肋定五世的继任者是卜尼法斯八世,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但或许他的野心配不上他的能力?
策肋定五世的软弱实际上已经让很多世俗的野心家尝到了甜头,他们并不会让手中的机会白白流失,卜尼法斯八世刚一上台,立刻就受到了来自世俗世界的强烈抨击,有些人说他是强迫了策肋定五世导致其退位,质疑声不仅仅来自于野心家,那些支持策肋定五世的基督教修士——”他们曾经将极大的期望寄托于虔诚策肋定五世,甚至很多穷人将他的时代称之为新时代的到来,他们无法接受新时代的救恩从眼前流逝“现在也开始站出来反对卜尼法斯八世,一些传言甚至将策肋定五世后来的死归咎于卜尼法斯八世——他们说他虐待了策肋定五世。
(未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