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
@.net
关注的小组(1)
动态 帖子 1 评论 1 短评 0 收到的赞 7 送出的赞 0
  1. .net   在小组 2047 回复文章

    对于泉州一类【网络白名单】地区突破网络封锁的一种方案及其可行性讨论

    ip白名单就没法翻了,网络层的传输完全被审查阻断,数据包通过防火墙时会被层层解封,一旦发现访问的ip位于黑名单中就立刻阻断了,ping都无法ping通(基于网络层ICMP协议的报文)。

    包括所说的区块链或者其他基于区块链的传输技术,都要依赖最基础的网络地址,才有办法将数据路由到对方主机。

  2. .net   在小组 2047 发表文章

    古早的网络论坛——基于telnet协议的bbs

    今时今日通过网络论坛来相互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已经成了不少人上网的目的之一。论坛类型各式各样,服务器类型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集群化云端化更是已成滥觞。然而今天我要介绍的论坛,不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可以说早在通信网络尚未如今日般健全发达的时代,人们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构建出一个能持续分享知识,多方相互沟通交流的线上平台。于是产生出了基于telnet协议的bbs。

    telnet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位于ISO协议栈的应用层,基于telnet的网络通信在上世纪80年代曾非常流行,那时windows这种窗口视图类型的操作系统尚未问世,不论是针对本机不同进程还是针对外部机访问,全部通过命令行完成,用户使用telnet客户端即是通过在类似shell或cmd命令行平台上输入各类指令来操控访问打开了23端口,启动telnet服务的服务器主机。

    telnet数据包荷载的数据非常少,每次只传一个字符的数据。而且全程明文传输,一旦在物理链路上被第三方监听到数据包,后果不堪设想。

    telnet的通信机制和ssh类似,和http报文传输完全不同,属于即发即传即达,不在本机缓存做任何停留,且双方主机通信连接保持长期持续,故而至今应用场景依然是远程控制。

    telnet也没有传输网络参数一说,发送的所有字符包括翻页符、主页符、回车符等等都是通过服务器端实时处理。简单理解,就是远程挂载到一个外部主机,网络访问即是直接全盘接管该主机的各类权限,进而调取其内部资源。这一过程中,服务器毫无自主性,完全被客户机所操控。类似今天的远程桌面访问,利用对方桌面来获取相应服务。当然有所不同的是telnet协议支持多对一,具备一定并发性。

    针对telnet协议和通信机制的更多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去wiki页面专门研究。说实话这种早期应用层协议都设计的非常简单,毕竟受限于当时的链路条件。就那么大的带宽,还是拨号上网。想想过去90年代家里的座机通话质量大概就能明白当年传输数据所花代价。

    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原始古老的协议,直到今天依然被一些网络站点使用,如台湾的ppt,直到今年4月依然接受telnet的连接访问,之后才正式关闭了相关网络接口。理由很简单,就是刚才说的明文传输极不安全,

    接下来就进入主题,探寻一下这些荒废在互联网角落的telnet终端机。

    巴哈姆特

    这个网站主要以电子游戏及周边为主。直到今天依然支持telnet终端连接。但想要连接成功,首先必须注册论坛账号,并申请开通账号相应的bbs权限。

    这是bbs登录页面:

    登录页面

    如此充满怀旧趣味的界面,当年呈现出来可真是花费了一番功夫。毕竟telnet传输的数据类型只有字符而已。登录界面上的绘图都是调取系统字符编码所映射的图案一点点制作出来的。

    登录成功后,进入欢迎页面:

    欢迎页面

    一般的telnet网站都会把一些重要的告示信息放在入口处,这是bbs最初的功能,即告示栏。早期网络资源稀缺,上网成本昂贵,用户登录上来就看一些极为重要的信息即可,并不会留言交互信息。那么服务器方就将这些重要信息通过告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可。

    另外最下端的绿色的一排提示“请按任意键继续”,可以看出主机之间的指令传达是依靠用户敲击键盘实现的。是纯命令行方式。

    继续欢迎页面:

    欢迎页面2

    通过图下的多条域名地址头,可以明白当时的网络环境已经支持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发送报文,但依然有很多台湾人喜欢通过命令行来访问,单纯个人趣味。

    继续进入到菜单页面:

    菜单页面

    菜单界面和今天很多论坛的菜单基本相同,只是没有那么花哨,和安装系统时的菜单选项差不多。

    最后再看一个帖子正文:

    正文

    可以看到发帖回帖者的网络id,发帖时间,发帖的ip和归属地,以及标题正文等等。信息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当然传输量不能和http请求和响应报文相提并论。但同时也不会夹杂着一些跨域js脚本。技术方面的劣势,相反保障了内容的安全可靠。

    回到开头,人类通过通信网络来分享知识,表达自我,进行沟通互联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了,视频图片等大体积的数据也可以通过ftp来分享。所呈现的效果和功能并不比90年代兴起的web1.0差多少。无非是没那么花哨没那么酷炫。但是开销也没那么大。